全站搜索
资讯详情
口译实践中的临场应变技巧(二)
作者:    发布于:2018-07-15 17:53:12    文字:【】【】【
译员在翻译过程中往往会碰到很多意想不到的情况,在处理这些突发事件的过程中,译员除了得具备优秀的心理素质和扎实的专业技能以外,也还需要掌握一些应变技巧,从而使各种突发事件得到圆满解决。下面是一些口译人员在口译过程中常碰到的部分情景。希望读者朋友能从中得到启发,在翻译的路上少走弯路。文章作者为原广东省外事办新闻文化处处长方凡泉老师。
  
  逻辑混乱
        
  例如,问:Does your company Day corporate income tax?
        
  原译:你们公司是否要缴纳企业所得税?
        
  答:“总的来说,所得税是30%,还有3%的附加税共33%。对两类企业、出口外向型、高科技企业又有一些优惠,享受30%里面的80%,也就是24%。我们是两类企业,所以免二减三,头两年不用交,后三年减半,也就是12%。还有特区、开发区只交15%。”
        
  原译:Generally speaking, the income tax is 30%, and there is a 3% surtax, so altogether 33%. For the export-oriented and high-tech enterprises, there are some preferential policies. That is they enjoy 24% rate. We belong to these two kinds of enterprlses. Therefore, we don't need to pay that kind of tax in the first two years, and from the third year on, We can pay half of the tax. That is 12%. For special economic zones, they only hand over 15%.
        
  主人整个答问就象一团乱麻,教人看不清头绪,摸不着要领。问题出在分类层次不明确、重点不突出上。
        
  答问一开头就引起混乱:“总的来说,所得税是30%”。听者会误以为该厂要缴纳30%的所得税。“总的来说”所指不明确,听到后面才发现对不上号。这个“总的来说”,实际上指的是小国企业所得税税率。照原话顺序翻译,只能让人似懂非懂,不知所云。
        
  口译的沟通功能(communication),除了要求意思准确、完整以外,还要明白易懂。为此,翻译的时候,我们是否可以提纲挚领,把意思层次加以分类梳理。按下面的结构翻译:
        
   “我们公司今年要缴纳20%的企业所得税。总的来说,中间的企业所得税率,目前分为三大种类:
        
  1. 经济特区和经济开发区的企业缴15%
              
  2. 这两区以外的一般企业缴33%;
              
  3. 但两区以外的出口外向型及高科技企业的税率是24%,而且投产的头两年免交所得税,第三年开始连续三年减半,即只缴纳12%。我们公司就属于外向型企业。”
        
  首先解答客人最直接关心的问题,再分三层意思说明补充,其思路是按企业性质进行分类。诚然,这是事后的总结探讨,临场也许不一定能完全理得那么顺,但还是要把握一个处理逻辑混乱问题的方向:抓住中心意思,理顺层次关系。
  
  概念混淆
        
  例一:中国、广东是正在发展中的国家,我们也希望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不造成污染。
        
  中国是国家,广东是地区,不是一个国家。翻译成英语的时候,应改为类似以下的意思:
        
  China is a developing country. We in Guangdong hope that we would not develop our economy at the expense of environment.
        
  首先把国家和地区概念分清。同时也应注意到,从道理上说,一个地区发展经济,尤其是工业经济,不可能不带来污染,只是程度不同而且关键看怎样控制,是否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当然,口译还可以有多种表达、在此不一一列举。
        
  例二:我们重点发展轻纺工业。
        
  按经济学分类及国际习惯,轻工业是一个大门类,包括了纺织业在内,两者不应该是并列的概念。所以这句话口译时拟改为:“我们重点发展轻工业,包括纺织业。”
  
  一句话说一半
  
  做过口译的人都知道,我们不喜欢讲话人滔滔不绝,讲了很长一段才停下来让人翻译同样,我们也不习惯一句话说一半,就突然停下来让人翻译。诚然,讲话人,尤其只懂汉语的讲话者,他们这么做往往是出于好意,照顾翻译。但这种关照却给翻译出了今小难题,别人听起来也很别扭、不自然。譬如只说“为了我们的合作,”马上就停下计人翻译。译员如果只说:For cooperation between us,听起来就有头无尾。处理这类问题对以用下面两种技巧。
        
  技巧一:示意讲完一句话。
        
  遇到话说一半,若非级别很高的人物和场合,译员不妨轻轻抬一下手,示意讲话人继续把一句话讲完整。例如在作某高速公路的融资协议签字仪式及庆贺宴会上,某地方政府主人致辞时有一句说:“为了诚挚感谢参与该项目的各方,”随即停下,看看译员,似乎要照顾翻译。译员很快略为抬手,示意继续。主人马上很自然地接着说下去“我们特别安排了这次午宴。”这次停下来,译员紧接着开口翻译,意思完整,听上去就很自然。
        
  当然,要留意讲话者的身份,有相当身份的人和名人,不宜用此方法。有的时候,说话人为了表示强调或出其不意,有意不讲全,引而不发。如“为了表示我方的诚意”,“也为了使今后双方合作的顺利”,“我现在正式提议,……。”讲话人海说半句,都停下来让翻译,最后才把完整的一句话说出来。
        
  此时,译员切不可自作主张,自以为聪明,非要讲者说完一句话。这只能弄巧成拙,并可能会引起反感。必须看风使舵。
       
  技巧二:半句补够一句。
        
  例一:为了实现上述目标
        
  这半句话在翻译时。可译作“上述目标要实现”诸如We will attain those objectives.
       
   “我们将采取以下的三大措施:”
        
  翻译的时候,为了跟上半句呼应,不妨多加一个“为此”。“为此,我们将采取以下三大措施”
        
  To that end,We are going to take three major measures as follows:
        
  例一:“随着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翻译时可先改译作一个句子:“中国经济将进一步发展”—China's economy will grow further.“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将进一步得到提高。”待这后半句出来后,翻译时为了与前一个句呼应,可加上连接词“与此同时”(In the mean time;In the wake of that),或“因此”(As a result),译为: As a result,the living standards of people will be further enhanced.
  
  在同声传译过程中,传译这类状语时,译员经常要用到这种断句技巧。这种“补漏”加“呼应”的技巧,同样适用于即席翻译。以上处理话说一半的技巧,其要点是:看风使舵,请讲整句;情景不宜,补漏呼应。
        
  一概而论
        

  一概而论,就是讲话者对人对事的某些评论绝对化。这很容易让人误解讲话者有个人偏见。翻译的时候往往要帮这些讲话者补台,作一些技术性处理。
        
  例如:1992年一批由9个国家22名记者组成的新闻记者团,到我国6个城市采访,到达某市时,参加了一位副市长举行的记者招待会。轮到提问,一个德国记者用英语问: “While many foreign business people have come here to make investment,some of them may bring in bad habits.For example,some men may look around for some sorts of girls.How do you manage that?”
         
  翻译:许多外商前来投资,也带来了各种不良习惯。有的人甚至还到处找某些姑娘。对此你们怎么控制?
         
  这可不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的找女朋友啊,有特定的含义,而且记者只是说“有的人”。否则,岂不是冤枉了全世界的好汉?这既不符合逻辑,也不符合生活现实。也许市长大人没仔细听清楚,以为是泛泛而指的找姑娘。
        
  翻译本来可以直译过去.但别人听了,会认为是一种偏激、偏见,显得太没水平了。译员当时稍作了修饰,翻译为:……some men in the world seem to love looking for girls...(世界上有的男人似乎很喜欢找姑娘)。
        
  一概而论的话,还有什么“外资企业都很规范”,“进口货就是不一样”,“英国人都很随便,不爱叫你的姓”,“你们的议员怎么老对我们说三道四”、等等,这些话经不起推敲。即使个别“有的”、也并非“全部”如此,哪怕用“许多”也比以偏概全的好。尤其是对异国文化现象的评论,我们译员也要做到:正常推理,把握分寸。
        
  以上六大方面的逻价问题,作出条理化的技术处理,说起来容易,实际做起来往往不太得心应手。因为即席翻译要求译员尽快开口,时间压力很大,同声传译更是如此。因此,译员对讲话层次结构不但要有消醒的认识,对讲话意思、要点判断要准确,理解透彻,分寸把握谨慎,还要视乎场合级别。总的原则是把握一个平衡点——既不漏译意思要点,又让人听得清楚明白。
        
  不会翻译怎么办
  
  口译不像笔译那样有工具书可查,有专家可请教,译员主要靠词语、知识、经验三合一的即时发挥。但译员并非一把万能钥匙,逢锁必能开,更不是什么神仙,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无论你语言如何精通,知识面有多广,经验如何丰富,事前准备多么充分,有时候还是会碰到自己不懂的东西、不会翻译的词语。前面已经解答了不少口译难点。在这里主要谈谈遇到某些专业术语、名词听不懂或不会译、在什么场合应采取何种方法对策,解决难题。
       
  请求解释
        
  例一:Do you have a moonlighting job?
        
  笔者1984年有一次给美国《纽约时报》一个记者做采访翻译,当时不懂什么叫“有月光照明的工作”,只好请记者解释:Excuse me,by "moonlighting job",you mean?答:Oh,I mean if he does any part-time job(哦,我意思是想问他有没有做什么兼职工作)英语习惯叫兼职为moonlighting,白天干阳光下的本职工作,晚上千月光下的私活。相当于粤话方言说的“炒更”。
        
  例二:在这次会议上,我们是否先务虚,再务实,虚实结合。
        
  这句话时真够虚的,译员很难一下“务”出来,但没有不懂装懂,瞎蒙过去,而是小声求教:“对不起,您说的‘虚实’指的是……?”讲话者解释:虚就是原则、设想;实就是实质性的合作。这下就比较容易“务”出来了:At the current meeting I wonder if we start with dealing principles and ideas followed by matters about our substantive cooperation?
         
  “虚实”若在译为empty and solid.双方肯定发生理解词语的纠缠,无法沟通下去。
       
  如果解释之后,还是翻译不了,怎么办?请看下例。
  
  解释功用
        
  例:我们海南的石墨储存量很大。
        
  译员当时不知道”石墨”的英文名称,石墨是什么他很清楚,就是一种非金属矿,似乎没什么好解释的,现场也没别的中国人懂得它的英文,当时的英美记者客人也不懂这个中文词语。但译员很快反应过来,问讲者:“请问石墨可以做什么?”答:“就是铅笔芯的原料。”即刻翻译为a kind of mineral used for the core of pencil。接着,一个美国记者大声说: That's graphite.译员接过来:”Yes,graphite! ”这一招是许多译员经常使用的办法,用来解释翻译某个专有名词、术语的功用。如“蓝宝石”,若不知sapphire这个词,可以先解释译为a kind of blue-colored rare stone(一种蓝色的稀有石头)。“沥青”(asphalt,bitumen),可以释译为a black and sticky thing for paving road(一种黑色黏糊、用于铺路的材料)。
        
  医学名词的口译,很令人头痛。许多词汇用拉丁语,我们称之为英语中的英语。“胃”,常用gas而不是stomach。“胃切除”,英语叫gastrectomy,若不懂,只好说cut  down the stomach。各种药名就更让人头痛,口译的“医治”办法,经常需要抛开名称,只翻译药物的功用功效。如讲到“强心甙”,现场没有样品,看不到cardiac glycosides,只好了解它的功用“治疗心衰,”解释翻译为a drug useful to heart failure。
脚注信息
人文北京网Copyright(C)2017-2026All Rights Reserved 
  
QQ客服